文章日期:2022-05-18
文章來源:TechNews
「淨零排放」、「永續」過往多被視作環保議題與道德行動,然而,隨著越來越多國家宣布其 2050 年的淨零排放路徑,以及像是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MA)等強制性機制也即將上路。再加上包括 Apple、Google、Meta 等大型企業也紛紛響應,甚至要求供應鏈也必須符合溫室氣體排放規定,意味著以製造出口為大宗的台灣企業,未來將面臨龐大的碳費用。這股淨零趨勢,對企業而言將攸關生存。
到底什麼是「淨零排放」?它指的並不是完全不排放,而是透過人為移除的方式,抵銷人為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加總後等於零。根據 Zet Zero tracker,全球已經有 128 個國家(占全球人口總數 85%、涵蓋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 88%、占全球 GDP 達 90%)宣示要在 2050 年達成淨零排放目標。
2050 能否成功淨零排放,取決於 2030 以前導入潔淨技術的力道
然而要怎麼能在 2050 年達成淨零的目標,在各國的路徑圖中,2030 年是一大里程碑,唯有先達成 2030 年的階段性目標,才有機會在 2050 年達成淨零目標。國際能源署(IEA)在 2021 年發表的「2050 淨零:全球能源部門路徑圖」報告中就直指,2050 年淨零排放取決於 2030 年以前以空前的力道導入潔淨技術。
從這份報告中可以看到,IEA 提出的淨零路線中,2030 年世界經濟將成長約 40%,但能源的使用量卻要減少 7%,也就是說必須大幅提升能源效率,目標在 2030 年之前能源密集度每年平均要降低 4%,降低的速度是過去 20 年平均水準的 3 倍。
▲ 國際能源署提出2030年需達成里程碑。(Source:IEA)
要能達成 2050 年的目標,IEA 提出,到 2030 年之前,必須大幅擴增太陽能光電和風力發電的裝機量,其中,太陽能每年新增裝機量要達到 630 百萬瓩(GW),而風力發電每年新增裝機量要達到 390 百萬瓩,兩者加起來將是 2020 年新增裝機量的 4 倍。此外,電力變得更潔淨也是重要路徑,電氣化成為整個經濟領域減排的關鍵方法。其中,電動車占全球汽車銷售的比重將由 2021 年的 5%,在 2030 年應該提升至 60% 以上。
另外在 IEA 規劃的路徑圖中,2030 年必須達成的里程碑還包含能源普遍可及、所有新建築物皆做好零碳的準備、發達經濟體淘汰無減排措施的煤炭,以及用於重工業的多項新型潔淨技術進入大規模示範期。
▲ 國際能源署提出全球2050淨零路徑圖。(Source:IEA)
事實上,2030 年以前要大幅減排所需的技術目前皆已到位,但再往後至 2050 年,要達成淨零的目標,就必須達成超過 90% 的重工業生產為低排放生產、全球發電總量近 70% 來自太陽能與風能等條件。要達成這些條件需要仰賴更新的技術,也就是目前還處於開發中的技術,包含了像是先進電池、氫電解槽、直接空氣捕獲儲存等技術,IEA 更是呼籲各國現在就必須開始投資 2030 年之後需要的氫能、碳捕捉、利用與封存技術(CCUS)等基礎設施的建設。
台灣也沒缺席,2030 年前將砸 9,000 億元淨零轉型
除了國際共識與期許,各國也針對 2050 年淨零目標各自提出其路徑圖與國策。日本與南韓對於 2050 淨零的積極作為,在彭博《 G20 國家零碳政策評比》當中,是唯二進入前四分之一強排名的亞洲國家。日本已於 2021 年通過《全球暖化對策促進法》修正案,明確立法在 2050 年實現碳中和目標;韓國同樣積極推動綠色新政,除了通過《碳中和基本法》之外,還通過《氫經濟促進和氫安全管理法》,是全球第一個制定氫能法的國家。
國發會也在 3 月底正式提出台灣 2050 淨零路徑圖,並提出至 2030 年 9,000 億元預算支持淨零轉型計畫。以 2030 年做為 2050 年淨零目標的里程碑,台灣淨零路徑中,2030 年預計要達成的幾項重要里程碑分別為公有新建建築達能效 1 級或近零碳建築、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電動車市售比達 30%、製造產業電力消費 15% 使用綠電、風力光電裝置容量達 40 百萬瓩(GW)等。若要達成淨零目標,2050 年必須做到新建築物 100% 以及超過 85% 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產業需要全面汰換設備導入低碳製程、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要超過 60%、智慧變電所的布建率要達到 100%。
▲ 台灣 2050 淨零路徑規劃 3 月下旬出爐。(Source:國發會)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