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itimes2022年3月1日已讀 4 分鐘【轉載】大企業拚ESG有成 中小企業如何跟上腳步?新聞日期:2022-03-01新聞來源:DIGITIMES 企業在ESG的相關行動逐漸成為國際趨勢備受重視的課題,不過大企業拚ESG有成,中小企業卻還未必跟的上。經濟部工業局面對全球環境的極端變化,企業在ESG的相關行動逐漸成為國際趨勢備受重視的課題,現在企業除了營收與獲利,還必須更加重視ESG等永續發展議題。不過業界觀察,台灣企業在永續發展上呈現「M型社會」現象,大企業拚ESG有成,但中小企業卻未必跟的上。不過即便中小企業資源有限,但專家認為,數位轉型也是一道解方,疫情加速數位轉型腳步,不妨就順勢而為,將其視為永續發展策略的一環。ESG一詞分別指的是Environment 環境保護、Social社會責任以及Governance公司治理,2004年由聯合國全球契約首次提出,並被視為評估一間企業永續經營發展的指標。而近年ESG概念重要性升溫,主要是環境保護層面出現情勢上的變化,自世界各國陸續宣示2050年前達到碳中和目標,而2021年歐盟更打響碳關稅的第一槍,也引發各國以及企業對於ESG的審思,使得ESG成為近年產業顯學。許多國際龍頭企業包括手機和半導體大廠,除了力挺宣示中長期目標要達到像是碳中和、使用再生能源、強化公司治理外,更同時要求供應商承諾並落實,否則將被踢出供應鏈名單,包括蘋果、Nike等指標大廠都提出綠化時程表,換言之,未來 ESG 已經不僅僅是攸關企業的「品牌形象」,更決定企業在市場的生存競爭力,加上金融機構對企業的評價不再只看財務數字,也會審視公司在治理、環境保護與勞工議題等社會層面的表現,倘若表現不佳,也會失去其在股債市的吸引力與籌資力,這將會改變未來資本市場的面貌。而這些國際大廠嚴以律己,要求供應鏈綠化的動作,也正在重塑產業遊戲規則,尤其是身為蘋果供應鏈重鎮的台灣,包括台積電、鴻海在內皆紛紛響應。不過業界觀察,台灣企業在永續發展上似乎呈現「M型社會」現象,台灣大企業拚ESG有成,但中小企業卻還未必跟的上。台灣許多大型企業推動永續如火如荼,身為全球永續發展重要參考指標的「道瓊永續指數」,根據最新公布的2021年評選結果,共有30家台灣企業入選,但翻開名單多是大型企業,且是老面孔,包括連續六年入選的日月光,以及連續八年入選的玉山金控,但總家數佔全體企業97%、就業人數佔全國78%的中小企業卻未跟上ESG的腳步。市場研究發現,通常規模越小的企業對於投入企業永續發展的意願就越低,最大的問題在於以往外部化的內部成本,現在需要內部化,例如碳費,但此前不論政府還是產業都沒有相關經驗,還在一步步建立相關機制,也導致推動ESG的過程中對中小企業的總成本會不斷變化,形成負擔,造成有形無形的抵制。另外,則是資源不多的中小企業,沒有相關經驗以及人才缺乏,使得中小企業即便有心,也無從下手。多數的中小企業在第一步「ESG到底該怎麼做?」就容易卡關,但事實上ESG的成效與執行方式並沒有標準答案,還是必須視企業自身條件與商業策略而定,但還是可以從一些企業的經驗中獲得一些參考價值。就以連續八年入選道瓊永續指數的玉山金控為例,其實在 2015 年集團子公司玉山銀行就簽署了「赤道原則」(Equator Principles;EP),確保承接的大型融資案不會對環境和社會帶來重大潛在風險,是台灣首波加入「赤道原則」的金融業者,其在 2019 年更宣布不再承接燃煤火力電廠專案融資。同時,玉山銀行在2019年通過國家級與國際級雙重認證,成為台灣第一家發行「零碳信用卡」的銀行,將環保觀念落實到顧客生活中。而對內部分,玉山也自2017年起即率先盤查海內外據點的碳排放量,開始投入太陽能與綠建築的改建與翻修,目前玉山已有12棟大樓取得綠建築認證、16棟大樓裝設太陽能發電設備,更目標在2027年前將所有自有大樓改建成綠建築、2030年前讓台灣所有據點100%使用再生能源。中小企業雖資源不足,但仍可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納入ESG項目,就以近年產業熱議的數位轉型來說,因為疫情加速數位轉型腳步,不妨就順勢而為,將其視為永續發展策略的一環。勤業眾信資深執行副總經理溫紹群指出,如今在市場壓力下,企業已普遍意識到永續轉型及碳管理的重要性,開始付諸行動,而數位轉型也是一道解方,例如,近年由世界經濟論壇評選出的「全球燈塔工廠」也逐步將永續發展整合至評選標準,鼓勵智慧工廠運用自動化、AIoT、大數據分析等新興科技,不僅優化原本產線的流程與效率,也達成能源節約與再利用,並降低汙染和溫室氣體的排放,形成雙贏的局面因此,溫紹群認為,企業除了將ESG融入營運策略及風險管理之外,更應善用台灣優異的軟硬體工具與資源整合能力,讓數位轉型成為實踐「去碳」的加速器,以儘快打造企業的競爭優勢。#ESG #中小企業 #公司 #國際 #趨勢 #永續發展 #M型社會 #風險管理 #營運策略 #整合能力 #去碳 #數位轉型 #綠建築 #資本市場 #環保 #未來 #數據 #分析 #大企業
新聞日期:2022-03-01新聞來源:DIGITIMES 企業在ESG的相關行動逐漸成為國際趨勢備受重視的課題,不過大企業拚ESG有成,中小企業卻還未必跟的上。經濟部工業局面對全球環境的極端變化,企業在ESG的相關行動逐漸成為國際趨勢備受重視的課題,現在企業除了營收與獲利,還必須更加重視ESG等永續發展議題。不過業界觀察,台灣企業在永續發展上呈現「M型社會」現象,大企業拚ESG有成,但中小企業卻未必跟的上。不過即便中小企業資源有限,但專家認為,數位轉型也是一道解方,疫情加速數位轉型腳步,不妨就順勢而為,將其視為永續發展策略的一環。ESG一詞分別指的是Environment 環境保護、Social社會責任以及Governance公司治理,2004年由聯合國全球契約首次提出,並被視為評估一間企業永續經營發展的指標。而近年ESG概念重要性升溫,主要是環境保護層面出現情勢上的變化,自世界各國陸續宣示2050年前達到碳中和目標,而2021年歐盟更打響碳關稅的第一槍,也引發各國以及企業對於ESG的審思,使得ESG成為近年產業顯學。許多國際龍頭企業包括手機和半導體大廠,除了力挺宣示中長期目標要達到像是碳中和、使用再生能源、強化公司治理外,更同時要求供應商承諾並落實,否則將被踢出供應鏈名單,包括蘋果、Nike等指標大廠都提出綠化時程表,換言之,未來 ESG 已經不僅僅是攸關企業的「品牌形象」,更決定企業在市場的生存競爭力,加上金融機構對企業的評價不再只看財務數字,也會審視公司在治理、環境保護與勞工議題等社會層面的表現,倘若表現不佳,也會失去其在股債市的吸引力與籌資力,這將會改變未來資本市場的面貌。而這些國際大廠嚴以律己,要求供應鏈綠化的動作,也正在重塑產業遊戲規則,尤其是身為蘋果供應鏈重鎮的台灣,包括台積電、鴻海在內皆紛紛響應。不過業界觀察,台灣企業在永續發展上似乎呈現「M型社會」現象,台灣大企業拚ESG有成,但中小企業卻還未必跟的上。台灣許多大型企業推動永續如火如荼,身為全球永續發展重要參考指標的「道瓊永續指數」,根據最新公布的2021年評選結果,共有30家台灣企業入選,但翻開名單多是大型企業,且是老面孔,包括連續六年入選的日月光,以及連續八年入選的玉山金控,但總家數佔全體企業97%、就業人數佔全國78%的中小企業卻未跟上ESG的腳步。市場研究發現,通常規模越小的企業對於投入企業永續發展的意願就越低,最大的問題在於以往外部化的內部成本,現在需要內部化,例如碳費,但此前不論政府還是產業都沒有相關經驗,還在一步步建立相關機制,也導致推動ESG的過程中對中小企業的總成本會不斷變化,形成負擔,造成有形無形的抵制。另外,則是資源不多的中小企業,沒有相關經驗以及人才缺乏,使得中小企業即便有心,也無從下手。多數的中小企業在第一步「ESG到底該怎麼做?」就容易卡關,但事實上ESG的成效與執行方式並沒有標準答案,還是必須視企業自身條件與商業策略而定,但還是可以從一些企業的經驗中獲得一些參考價值。就以連續八年入選道瓊永續指數的玉山金控為例,其實在 2015 年集團子公司玉山銀行就簽署了「赤道原則」(Equator Principles;EP),確保承接的大型融資案不會對環境和社會帶來重大潛在風險,是台灣首波加入「赤道原則」的金融業者,其在 2019 年更宣布不再承接燃煤火力電廠專案融資。同時,玉山銀行在2019年通過國家級與國際級雙重認證,成為台灣第一家發行「零碳信用卡」的銀行,將環保觀念落實到顧客生活中。而對內部分,玉山也自2017年起即率先盤查海內外據點的碳排放量,開始投入太陽能與綠建築的改建與翻修,目前玉山已有12棟大樓取得綠建築認證、16棟大樓裝設太陽能發電設備,更目標在2027年前將所有自有大樓改建成綠建築、2030年前讓台灣所有據點100%使用再生能源。中小企業雖資源不足,但仍可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納入ESG項目,就以近年產業熱議的數位轉型來說,因為疫情加速數位轉型腳步,不妨就順勢而為,將其視為永續發展策略的一環。勤業眾信資深執行副總經理溫紹群指出,如今在市場壓力下,企業已普遍意識到永續轉型及碳管理的重要性,開始付諸行動,而數位轉型也是一道解方,例如,近年由世界經濟論壇評選出的「全球燈塔工廠」也逐步將永續發展整合至評選標準,鼓勵智慧工廠運用自動化、AIoT、大數據分析等新興科技,不僅優化原本產線的流程與效率,也達成能源節約與再利用,並降低汙染和溫室氣體的排放,形成雙贏的局面因此,溫紹群認為,企業除了將ESG融入營運策略及風險管理之外,更應善用台灣優異的軟硬體工具與資源整合能力,讓數位轉型成為實踐「去碳」的加速器,以儘快打造企業的競爭優勢。#ESG #中小企業 #公司 #國際 #趨勢 #永續發展 #M型社會 #風險管理 #營運策略 #整合能力 #去碳 #數位轉型 #綠建築 #資本市場 #環保 #未來 #數據 #分析 #大企業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