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EHSTW

【轉載】他們撐起台灣的經濟,卻因職災斷手、罹癌⋯⋯《傷病移工援助計畫》助移工早日康復

文章日期:2022-08-03

文章來源:群眾觀點


(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近期發起《傷病移工援助計畫》,期望給予在台職災的傷病移工安置庇護、醫療陪同等支援,讓移工好好康復。圖片來源:桃園群眾服務協會提供)


想像一下,你在人生的黃金時期,飄洋到異國工作,希望多賺一點錢,給家人更好的生活品質。某天,你因不慎操作器械斷了手臂,雇主匆忙塞給你 10 萬,要你打包回家;憤怒與難過的情緒湧上心頭,受傷的你擔憂未來能否繼續工作,家人因此失去經濟支柱⋯⋯

上述情形,是許多移工來台後面臨的慘況。


多年關注移工勞動權益的「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近期發起《傷病移工援助計畫》,給予在台職災的傷病移工安置庇護、醫療陪同、法律扶助等支援,讓職災移工好好康復。


(桃群協會由杜光宇於 2008 年創立,過去 8 年來,協助逾 2,000 位移工在台灣生存下去。圖片來源:桃園群眾服務協會提供)


急難救援、安置庇護⋯⋯桃群助 2 千位移工生存下去 「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簡稱「桃群協會」)成立於 2008 年,原先專注協助本地勞工維護權益,爾後創辦人杜光宇觀察到,「移工的公安、勞動條件都很差,工廠把最危險工作都給他們。」於是在 2014 年擴大服務對象,投入移工救援工作,並陸續成立菲律賓、印尼、越南庇護中心,單一庇護所約可安置 30 人,單月安置約 100 人次。


過去 8 年來,協會提供急難救援、安置庇護、心理諮商等服務,協助逾 2,000 位移工在台灣生存下去。杜光宇估計,每月約接到數百至上千次諮詢,工作人員要經常回覆移工的訊息和電話,最常在晚上接到移工的求助。目前協會約有 11~12 位人員負責移工相關業務,處理的問題包山包海;包含雇主積欠加班費,協會教導移工如何搜集證據,並陪同移工參加協調會,協助轉換雇主。


又或者部分移工為穆斯林,不能食用豬肉;當雇主「用豬油炒菜」,協會將請翻譯幫忙溝通,解決雙方因宗教差異產生的矛盾。若遇到複雜的法律問題,例如進入協調程序、和雇主打官司,與協會合作的「法律扶助基金會」,將提供專業的法律協助。


杜光宇分享,接受過援助的移工們,更知道如何維護自身權益;也都感謝協會的協助,會奔相走告其他移工,讓大家知曉這個資源。因此有越來越多移工,遇到問題會向桃群求助,協會也進而幫助更多在暗處掙扎的移工。


(移工因公受傷仍被要求工作,杜光宇直指,台灣雇主對待傷病移工,「用各種方式羞辱他、工作上刁難他,故意看怎麼讓他自己受不了回家。」圖片來源:桃園群眾服務協會提供)


移工悲歌:玻璃割傷筋脈,仍被要求工作 杜光宇分享,移工來台工作後經常面臨各類型職災,例如漁工被魚鉤劃傷手臂、廠工操作不慎失去腳趾、看護全年無休的勞動導致罹癌⋯⋯等等。然而,台灣法律未給予移工足夠的保障,使得移工在醫療就診、申請補償時遇到諸多挑戰。


例如,某位移工在玻璃工廠工作,負責搬運厚重的玻璃板,「這份工作是本地勞工不做的,因為如果玻璃掉下來,可能會破掉、切到手。」後來不幸發生意外,玻璃切到移工手的筋脈;然而第一時間,仲介只當一般傷病處理,沒有通報職業傷害的流程,還私下和對方說「給你 6 萬」望息事寧人。


後來該移工被安置在桃群協會,沒多久工廠就來要人,表明移工只有一隻手受傷,要求他回去掃地。「這聽起來合理嗎?」杜光宇反問,當手的筋脈被切斷,連行動都有困難,還期望他繼續工作。他直指,部分台灣雇主對待傷病移工,「用各種方式羞辱他、工作上刁難他,故意讓他受不了自己回家。」


此外,儘管移工入境台灣時,雇主有幫忙保勞健保;但當移工遭遇重大傷病,只要仲介不積極介入、協助翻譯,「語言隔閡」可能讓移工連醫院都不敢踏進去,這樣的隱形困境大眾不容易看見。


(杜光宇認為,當移工遇到職災後,雇主需負擔的成本過低,不重視移工的勞動安全。圖片來源:桃園群眾服務協會提供)


雇主負擔成本低,忽視移工職安問題 杜光宇觀察,許多人以為移工是來「搶台灣人的工作」;但事實上,移工從事的多為 3K 產業(源自於日本,意即「骯髒」、「危險」、「辛苦」的工作),是台灣人不願做的,工廠才需外來移工補足勞動缺口。


然而,3K 產業的工作性質比一般職業來得危險;再加上移工因語言障礙,看不懂器械說明,雇主也未提供扎實的員工訓練,使得移工容易捲入職災;根據監察院的資料,製造業移工職災失能與死亡率是台灣勞工的 2 倍!


或許你會好奇,為什麼雇主不提供職前訓練,降低移工受傷風險?杜光宇說,這歸根於:當移工遇到職災,雇主只要給 10 萬、幫他買張機票,就能讓他打包回鄉。但如果把工廠的工安做好,需花數十萬、上百萬來改善設備,在雇主眼中並不划算,因此罔顧移工的勞動安全。


杜光宇認為,改善此問題的方法是:「政府應該讓移工遇到職災時,和台灣人得到一樣合理補償。」若本地勞工因職災斷手,工廠老闆可能被家屬打官司、鬧上新聞,賠償 3、5 百萬;但同樣發生在移工,雇主需負擔的成本很低;因此,要求雇主付出同等代價,將提升他們對移工職場安全的重視。


(看護的處境更為弱勢,因為不適用《勞基法》,看護經常過勞、沒有假期,長期下來影響到身心健康,甚至導致罹癌。圖片來源:桃園群眾服務協會提供)


過勞、被性騷擾、得乳癌⋯⋯看護處境更弱勢 做 3K 產業的移工已相當艱辛,但這還不是最糟的情況。杜光宇認為,看護的處境更加弱勢,因勞動環境在家中,若手機被沒收,或被雇主歐打、性騷擾,較難求助與舉證。他們也經常被恐嚇:「如果你報警或申訴,就把你遣返」,因而不敢求助。


「看護最大的問題是沒有適用《勞基法》。」看護幾乎全年無休,經常 24 小時待命,半夜幫阿公包尿布、抱阿嬤上廁所是家常便飯。杜光宇觀察,罹癌移工有很高比例是看護,這或許是因為看護高工時、無固定休息時間,造成女性生理時鐘混亂、免疫系統不協調,增加得乳癌的風險。


然而,看護罹癌無法被界定為「過勞職災」,「講白了,雇主會裝作不關他的事」,不會給任何傷病給付。罹患乳癌的看護,得負擔化療費用、自行回診,同時持續工作。


好在也有少數暖心的雇主。一位看護在罹患乳癌後,雇主持續關心其身體狀況、陪同回診,在她過世前負擔其照顧費;過世後,雇主亦幫忙處理後事。這令看護深深感動,生前向醫生說:「我想把腎臟捐給台灣人」,以表達感謝之情。


(移工犧牲家庭關係來台工作,只能透過科技工具和相隔幾百公里的孩子相見。圖片來源:桃園群眾服務協會提供)


犧牲家庭關係、被家人誤解⋯⋯台灣人看不到的移工難題 儘管時不時出現「移工職災後被丟包」的事件,但部分台灣人不理解此情況,且對移工抱有歧視與偏見,認為他們「薪水很高、過得很好」,無需幫助。協會解釋,事實上以移工每月 2~3 萬台幣的薪資,扣除寄回去給家人的錢,要在台灣生活下去,壓力相當龐大。


此外,杜光宇說:「移工們都是犧牲自己的家庭來台灣。」移工來台時小孩尚在嗷嗷待哺,一晃眼孩子已國小畢業,卻從未親眼見過媽媽,只能隔著手機螢幕互動。這些與家人相隔幾百公里的孩子,只看到每月寄回來的錢,無法深刻感受「家人為他們犧牲多少」。


曾有位得腦癌的移工媽媽,開刀後需照顧,因此協會聯絡女兒,請她來台照顧媽媽。女兒卻向母親埋怨:「這麼多年來,妳都沒有陪伴我,現在生病要我去台灣陪妳,為什麼?」媽媽聽到後痛哭失聲。


誤解深植在小孩心中,化為解不開的怨;移工家庭的情感糾葛,令杜光宇感到心疼。「台灣人沒看到這面,大家只會說:『你來台灣,薪水是家鄉好幾倍,你有什麼好抱怨的?』」

另一個案例是癌症單親媽媽 Sarah,她有 3 個小孩,目前被安置在庇護所;過去 9 年都在台灣努力賺錢,從未回菲律賓看小孩,「她把人生中跟小朋友相處最精華的 9 年,都在台灣度過了。


近期 Sarah 病情惡化,反覆進出醫院,狀況不明朗。這對 Sarah 小孩來說很殘酷,「想像一下,你的媽媽在海外工作這麼多年,一直說快要可以回家;突然得知,媽媽已經快過世的消息。」和家人團聚的夢,如今可能無法實現。「他是為了家人來到台灣,最後反而不能見到家人最後一面。」Sarah 的故事,是台灣癌症移工的縮影。


(協會強調,桃群安置的是「合法」移工,本次集資計畫幫助都是堅守工作岡位的合法移工,盼大眾給予他們生存的機會。圖片來源:桃園群眾服務協會提供)

逃跑移工也受到幫助?協會強調僅安置「合法」移工 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看見移工們的處境,也深知對癌症、職災等傷病移工來說,少一天的支持,他們就離死亡更近一天。近期,協會推出《傷病移工援助計畫》,期望募集傷病移工在康復過程所需的費用,支持他們勇敢活下去。


杜光宇估計,桃群單一安置中心每月開銷就要約 30 萬,包含人事費、水電、醫療費、照顧費與庇護中心的房租。過去協會的資金主要來自政府補助與捐款,然而這些資金無法支應救援工作的所有支出,令協會的財務左支右絀。 因此,團隊期望透過群眾集資,作為多一個支撐協會的資金管道,也希望在與社會溝通的過程,喚起大眾對傷病移工的重視。此外,桃群也持續擴大服務範圍,由於移工在台人口數持續成長,協會幫助的個案數量也逐年成長,同時協助移工組建自己的工會:若無足夠的金援,恐怕難以持續服務眾多移工們。


有部分民眾擔心,協會也會幫忙逃跑、打黑工的移工嗎?協會強調,桃群安置的是「合法」移工,若幫助非法黑工,協會將有觸法之嫌;因此本次集資計畫幫助的個案,都是堅守工作岡位的合法移工,盼大眾給予他們生存的機會。


有關移工逃跑的問題,協會表示,可能是因雇主不當對待,移工無法承受而逃跑。或是某些產業嚴重缺工、卻無法合法引進移工,導致非法黑工日薪高漲;部分移工便選擇打黑工,賺取更高薪資。若要解決此議題,政府需擬定完善配套,協會也將持續監督政府,找出合適的解決方案。


31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