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倡議

【轉載】COP26後-影響2022年永續發展的15項關鍵趨勢

文章日期:2022-01-12

文章來源:倡議


【文章摘要】COP26簽署《格拉斯哥氣候協定》後,全球永續發展邁入新的里程碑。本文扼要整理2家國際永續智庫共15項新趨勢分析的內容,提供企業永續人員2022年布局參考。

2021年11月COP26會議簽署《格拉斯哥氣候協定》後,全球永續發展邁入新的里程碑。隨著新歲將屆,企業也正開始布局2022年營運計畫。本文瀏覽眾多機構趨勢分析後,扼要摘錄2國際智庫15項永續發展新趨勢,希望能於基本趨勢、ESG投資層面,提供永續人員2022年度布局之參考。2篇分析原文附有數據或圖表,讀者可進一步上官網查閱。



壹、歐睿國際:5項基本盤面的永續趨勢


歐洲是全球實踐永續範疇的領頭羊,對於永續經濟與綠色市場預測,向來分析透徹。根據歐洲智庫歐睿國際(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最新報告,2022年有5項趨勢,仍將主導全球永續發展議程。


趨勢1. 氣候行動

全球再生能源的消費量一直在成長中,中國尤處於主導地位。雖然2020年間歷經COVID-19疫情,導致油價暴跌、再生能源競爭力下降,拖慢了太陽能和風能的進展。然而太陽能和風能仍是兩種韌性最高的再生能源,在2019至20年間其他再生能源消退的同時,太陽能和風能的消費持續成長約1.6%。再生能源帶來的改變將持續下去,但為達減碳,氣候行動仍將是企業、民眾、投資人和政府的優先要務。


趨勢2. 循環經濟

「線性經濟」轉向「循環經濟」已經成為全球共識。「循環經濟」不僅可讓「經濟成長」與「資源利用」從二元對立狀態脫鉤之外,還可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同時也是企業機構「減少碳排」和「因應氣候變遷」的有力工具。


受到COVID-19的負面影響,廢棄物和回收議題受挫趨緩,租賃經濟和二手產品交易也受到影響。然而在資源稀缺、價格波動、環境破壞、成本降低和聲譽收益等強大驅動下,全球企業將以更大力度且更快速地向「循環經濟」靠攏。以歐洲為首,全球正朝向綠色經濟轉型方向發展,這也是歐盟《歐洲綠色政綱》(European Green Deal)的施政核心。


趨勢3. 商品價格大幅波動

商品(原物料)價格大幅波動,直接大幅影響企業淨利。COVID-19疫情導致全球能源、金屬、農產品、礦產的供需受到嚴重影響,價格大幅波動。加上運輸、物流、遞送的成本堆高,更導致商品的價格風險居高不下。


企業必須瞭解商品或原物料的動態和前景,妥擬替代商品、價格風險、客戶服務、交貨流程、訂定預算、補貼預備等風險情境的配套措施。


趨勢4. 資源安全

面臨氣候變遷、有限資源,卻持續增長的消費,多方交相影響下,全球原物料的開採、製成、供應、價格和交易,日益嚴苛。這也意味著企業面臨更多風險:供應鏈中斷、成本增加,或是新興法規及稅收規範對於開採產生阻礙等景況。


目前全球經濟高度依賴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原物料開採,「生態創新」和「跨界合作」將是未來降低資源使用和增強能源效率的關鍵。若全球要實現「永續發展」和「綠色成長」,則必須提高新興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資源使用效率。


趨勢5. 環境污染

雖然在COVID-19 封鎖期間,全球城市和工業區空氣品質獲得短暫改善。然而疫情後的復甦與消費反彈,仍彰顯「空氣污染」是全球最困難的課題之一。除了空氣污染之外,環境污染、水資源污染,對於公眾健康的嚴重威脅也不斷加劇,越來越多企業承諾對供應鏈、物流和投資組合進行脫碳,並且積極應用創新科技,提供更多、更新的綠色產品、服務和技術。


「空氣污染」是全球最困難的課題之一。 圖/unsplash


貳、MSCI:10項ESG趨勢值得關注


至於深諳市場變化與投資效益的美國指數編製機構MSCI趨勢分析,則歸納出10項ESG趨勢,並提醒投資人除了專注企業ESG表現之外,還必須追問:未來10年會有什麼變化?


ESG趨勢1. 新「亞馬遜效應」: 企業互督促,實踐「淨零」供應鏈

「每個人都在亞馬遜上購物,亞馬遜又是向誰採購呢?」,當全球跨國企業董事會宣布「淨零」目標的同時,引發了另一個共同的課題:企業應該如何對待供應商?價值鏈的互相依賴性,說明了「脫碳」也是互相依賴的。隨著全球跨國企業努力實現「淨零」目標,勢必向下形成壓力,要求供應商能更嫻熟溫室氣體(GHG)排放項目。而除了自身實踐節能減碳之外,跨國企業也可以透過綠色採購,更大力度地推動「淨零」供應鏈。


ESG趨勢2. 私營部門碳排放,受到公眾監督

過去10年的永續發展經驗,已經讓各國上市公司瞭解 ──「迴避碳排放」不再符合投資人、監管機構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強烈期待。在各國強制性揭露永續資訊,國際框架也日益標準化的今日,企業開始堅定地揭露氣候風險相關資訊,並積極與限制升溫2°C的全球氣候目標保持一致。


全球大型私募股權基金(private-equity fund, PE fund)管理者,很快地也會面臨類似要求。投資人會要求私募基金揭露更多透明訊息、減少猜測。過往使用的敘事宣傳以美化投資組合的手法,今日也需要改採用定量且系統性的會計數據,來確定碳排源頭以及解決如何降低碳排難題。


ESG趨勢3. 煤炭的難題:重新思考「撤資」

過去10年,機構投資人一直在爭論:身為實現脫碳的有力工具之一,投資界對於煤炭產業,到底應該「撤資」或「參與」?乍看之下,直接從煤炭產業「撤資」似乎是阻力最小的做法。然而「撤資」真的可以達到目標嗎? 目前已經有些煤炭產業的能源轉型作為亮眼,有時候直接撤資可能會更難實現「淨零經濟」。


在「全部持有」和「全部撤資」之間,部分投資人已經開始根據個別公司的氣候軌跡,採取混合方式處理。也就是在「可以發揮影響力的地方」選擇參與,在「不能發揮影響力的地方」選擇撤資。


隨著公司和各國政府在能源轉型中設定不同路徑和時間表,投資者越來越清楚,未來10年更需要巧妙運用「參與」和「撤資」這2種工具,予以槓桿操作,並且在企業的氣候政策討論中,保有更大的發言權。


ESG趨勢4. 沒有第二個地球:為「氣候適應」增加融資

根據聯合國估計,若要達成控制地球升溫目標,全球每年因應氣候變遷的經費,必須比目前支出的金額高出5到10倍。


迄今為止,全球在促進因應氣候變遷的融資上,包含具體政策槓桿、定義、標準等層面進展仍然微小。因此,全球增加因應氣候變遷的經費,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政府和跨國企業發行債券來支付費用,亦可大幅擴張綠色債券市場的規模。


綠色債券所募集的資金明確地使用於指定的環境項目。2015年以來規模不斷增長,然與整體債券市場相比,其總發行量仍然很小。此外,大多數用於氣候項目的債券,仍僅專注於「控制排放」,未及於「適應極端氣候」項目(例如: 減緩洪水、提高氣候建模能力)。現況也正朝後者的方向改變中。


ESG趨勢5.「 漂綠」現象逐漸消退

2021年ESG基金資金成長十分亮眼,但是隨著 ESG明星的崛起,其明星光環的可信度也隨之被質疑。先前對ESG的術語和定義,容易讓人混淆。10位投資組合經理人對「綠色投資」可能就有10種定義。不過好消息是,新興的ESG通用詞彙已經逐漸形成,有助於提高透明度。更重要的是,這些通用詞彙可以釐清投資組合、協助抉擇。


目前機構投資者可利用多種工具,來評估基金,無論是PRI的透明度報告、CFA Institute的揭露標準、 MSCI ESG基金評級、歐盟強制執行的永續金融信息披露條例(SFDR)分類等。ESG基金必須揭露其目標、方法、定量財務和非財務相關資訊。對投資人來說,未來「避免漂綠」和「做出更明智投資抉擇」,將會更容易些。


「氣候風險揭露」之外的其他項目揭露,規範框架仍呈現差異分裂。 圖/unsplash


ESG趨勢6. 監管機制處於十字路口:融合? 分裂?


全球監管機構的ESG作為越趨嚴格。根據統計,光是在2021年,全球就有 12個市場、至少34個監管機構和標準制定者,正式進行或研擬ESG規範或監管。


其中有些ESG監管核心領域朝向合流;但在部分領域優先次序的差異,也導致ESG監管走向分裂的跡象。


最有希望合流的議題是「氣候相關揭露」,尤其是專注於企業核心指標(如溫室氣體排放)以及推動揭露氣候風險情境分析的項目。TCFD指南已經成為全球金融政策制定者和監管機構的共同參考框架,包含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歐盟委員會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等也都將TCFD列為提案藍圖。歐盟也將於2023年強制企業出版永續報告書。


至於「氣候風險揭露」之外的其他項目揭露,規範框架仍呈現差異分裂。例如,雖然多個市場皆要求企業揭露「人力資本」和「員工多樣性」相關訊息;然而GRI、SASB、IIRC、ISO30414:2018、EU directive 2014/95/EU、UN Global Compact等框架,其所提議內容和實際揭露要求,仍會因為地域、產業、企業規模而有不同,取決於不同市場的具體重點。


ESG趨勢7. 將ESG 評級放在適當位置

10年前,只有少數投資人了解並使用 ESG 評級;放眼今日,無論是投資人、企業、新聞媒體和公眾,都希望ESG能幫助回答許多問題。包括:企業是否有因應氣候變遷的策略?是否擁有多元化的員工團隊?企業的風險策略如何?很快地,監管和市場力量也都將朝向鼓勵構建 ESG 評級方向邁進。


現行的ESG評級機制越來越清晰聚焦,一個選擇和權衡ESG因素的子集合,用以放大觀察企業的財務韌性。而今日由於不同害關係人關注焦點不同,ESG的範圍也越來越廣。


也導致沒有任何一個單一的分數或評級機制,能夠回答所有ESG問題。投資者會發現ESG評級對於瞭解企業的財務韌性不可或缺;然而對於其他議題,則需要轉換鏡頭。例如:追蹤淨零排放需要氣候鏡頭、了解多元化和平等性需要勞動力鏡頭、要了解企業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則綠色生物多樣性鏡頭是首選。


ESG趨勢8. 咖啡vs. 漢堡:生物多樣性和糧食業的未來

全球食品產業的碳排放量約佔全球1/3 ── 食品業破壞自然的力量,比其他產業來得更多。食品和農業必須進行徹底的重塑。


以咖啡為例,巴西是全球最大的咖啡生產國和輸出國,然而2021年巴西卻經歷了百年來最嚴重的乾旱,導致收成不佳、價格飆漲。咖啡豆需要特殊的生長條件:溫暖潮濕、不冷也不熱。然而到2050年,全球適合種植咖啡的土地面積可能只剩一半。換喝茶?不幸的是,茶和巧克力同樣前景堪慮。咖啡只是案例之一,水果、蔬菜、穀物、豆類,也都正受到不同的威脅,包括:「傳粉者滅絕」、「水資源短缺」、「土壤侵蝕」等。


除此之外,位於巴西的亞馬遜熱帶雨林區,至今仍持續被野火肆虐,甚或大量砍伐以生產牛肉和大豆。這意味著「地球之肺」吸收二氧化碳、製造氧氣、運送海洋水蒸氣到內陸帶來降雨的自然調節能力,每天都變得越來越弱。


我們需要以不同的方式生產食物。包括:「垂直農業」、「再生農業」、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以提高水和能源效率和產量。此外,「替代性蛋白質」也是當今新興的飲食熱潮 ── 由植物、真菌、或實驗室內培育出來,碳排放量比肉類來得低。估計到2035年「替代性蛋白質」可佔有11%的蛋白質消費市場。


ESG趨勢9. 細菌增多:下一場健康危機迫在眉睫

至今COVID-19病毒仍持續肆虐全球,然而下一場細菌威脅已然蠢蠢欲動。根據數據顯示,直至2050年前,每年可能有1千萬人死於那些原本可於早期治療痊癒的細菌感染性疾病,而這個數字是2020年死於COVID-19人數的3倍,顯見此健康威脅的嚴重程度。


為應對這一挑戰,我們需要對新型抗生素進行大量投資研發,並且大量減少抗生素的日常利用,尤其是農業領域。讓人類健康陷入困境的最大的罪魁禍首之一,是過度使用預防性抗生素,並在畜牧生產中使用生長促進劑。


COVID-19讓世人看到微生物可以跨越地緣、政治的界線。隨著耐藥菌株的演進,細菌的持續進化也讓細菌耐藥性成為全球風險。


ESG趨勢10. 「公義轉型」融資:找到「需求」和「投資」樞扭點

保護那些氣候風險和能源轉型受災弱勢族群,乍看之下似乎是政策制定者和開發銀行的職責範圍,不屬於私營部門投資人和企業的責任。不過,這界線也逐漸模糊中。由於地球和社會發展是整體的,當受災人群無法承擔財產、生計、生命損失時,大規模的失業、移民、內亂、政治不穩定混亂場景,也將會無法支持氣候轉型政策。


目前資本市場的走向仍與公眾需要它的地方,呈現脫節。以公開上市的股權投資領域為例,全球88%的資本市場,以及60%以上的企業位於已開發的發達市場,全球卻有超過85%的人口生活在新興市場或前沿市場。而發達經濟體的人口僅占新興經濟體人口的1/5,其債務發行總量卻是新興經濟體的4倍之多。


因此,投資者可以做的就是考慮「社會結構」和「氣候風險」的重要性,並且找到「需求」和「可投資」的關鍵樞紐點,以槓桿操作達成公義轉型的目標。投資者最適合關注項目包括:失業工人的公平待遇、再培訓計劃、充分考慮公司對社區的影響、在整個價值鏈中儘快脫碳。


債券可發揮更大的效益,尤其是在需求大的市場。而主權和次主權實體所發行的綠色、可持續性或社會債券,特別是在新興市場國家甚至前沿市場國家,都將成為最佳載體,可促進創造就業和培訓、加速能源轉型、實施適應和韌性措施。不過,這些促進公義轉型的融資方案,仍需要發展出更多的創新渠道或試點計畫,努力以赴。


未來10年,世界將會更關注投資者和企業的「淨零」承諾,以及他們如何執行「氣候加分」(climate-plus)策略,在拯救地球的同時也兼顧弱勢族群,並且保持利潤。

本文轉載自《CSRone》(原文標題:影響2022年永續發展的15項關鍵趨勢)。


49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