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日期:2023-02-02
新聞來源:yahoo!新聞
撰文、攝影/鍾懷諠
花蓮慈院職安衛室承辦勞動部職安署於二月一日上午舉辦之「局限空間危害預防示範觀摩會」。
花蓮慈濟醫院職業安全衛生室承辦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於二月一日上午舉辦之「局限空間危害預防示範觀摩會」,不僅有127名來自臺北、宜蘭、花蓮、臺東的事業單位共同參與會議,職安署署長鄒子廉也特別蒞臨現場視察。觀摩會上,由北區職業安全衛生中心張書銘科長與花蓮慈院職業醫學科林純吉醫師,分享局限空間作業的危害預防,和遇到缺氧危害時之緊急處理方式,並安排了水塔清洗作業實地示範,透過視訊方式,實境轉播給與會者;期望透過會議交流,提高預防意識、強化應變措施,避免在局限空間工作時,發生危害。
職安署署長鄒子廉致贈感謝狀,林欣榮院長代表花蓮慈院接收。
局限空間,指的是密閉或部分開放且自然通風不足的空間,如儲槽、汙水池、下水道、隧道、水塔、穀倉、油槽、坑、井等等,由於通風不足,可能因累積有害氣體或形成缺氧狀態,造成人員中毒或窒息。張書銘科長指出,在局限空間的作業中,「落實SOP」不僅是保證工作完成的準則,更是重要保命關鍵。若不幸意外發生,能正確落實危害防止措施及緊急應變計畫,則可能挽救更大的損失。他列舉常見的化學性危害,包括缺氧和硫化氫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許多案例都是一人先倒下,旁邊的人看到之後想要趕快去支援,但當時空間中的危害並未立刻排除,就直接去救人,容易導致其他人接二連三也倒在裡面。「看到同事在眼前昏倒,很多人條件反射就想馬上去救人。」張書銘說,「所以尤其危險。」
張書銘科長指出,在局限空間的作業中,「落實SOP」不僅是保證工作完成的準則,更是重要保命關鍵。
觀摩會上,花蓮慈院職業醫學科林純吉醫師向學員分享各種氧氣濃度環境下,人類的生理反應,以及缺氧可能對健康造成的影響。正常大氣中的氧濃度約為21%;18%即為安全界限,應連續實施換氣;氧濃度為12%時,就會因缺氧感到目眩噁心、肌力下降,造成攀梯中的人員因無法支撐體重而墜落;當低於6%,則能使人瞬間昏倒、停止呼吸,並在六分鐘內死亡。林純吉指出,由於心臟和中樞神經耗氧量高,會最早受到低血氧的影響;心臟血管系統因低血氧,出現心跳代償性加速、心肌缺氧、心臟衰竭等致命症狀,同時神經系統受損,可能發生神智混亂等中樞神經缺氧症狀,最後可能導致抽搐、意識不清、昏迷、甚至死亡。
花蓮慈院職業醫學科林純吉醫師向學員分享各種氧氣濃度環境下,人類的生理反應,以及缺氧可能對健康造成的影響。
林純吉醫師進一步指出,局限空間中發生中毒事件,救命第一步為「呼吸道除汙」,也就是讓病患遠離暴露源,到可以適當換氣和有足夠氧氣供給的地方,接著實施「救命術」,利用甦醒球及電擊器使病患維持呼吸心跳,並需要盡速提給予「解毒劑」進行治療,以改變毒物在體內的化學路徑,阻止器官持續受損。「最重要的是,必須依照危害防止計畫的規範事項執行,若現場有安全疑慮,施救者應先穿著防毒裝備再進行施救。」林醫師表示,需透過教育訓練熟悉相關法規、知識與使用技術,並全程佩戴適當的個人防護具施救,才能在降低擴大災害的風險,預防缺氧中毒危害。
職安署鄒子廉署長感恩能夠與花蓮慈院合作,無論是宣導、教育訓練還是緊急醫療,都需要醫療團隊的努力和援助。
「進入到任何一個局限空間作業的風險,經常超出我們的想像,這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職安署鄒子廉署長表示,局限空間中並非只有缺氧、中毒等意外可能會發生,還包括墜落或火災爆炸等危險。他以日前在新北市永和工地進行地下工程時,作業人員不慎挖破瓦斯管線,造成火災爆炸的新聞為例,強調由於局限空間中的風險複雜且變因諸多、難以控制,且往往在一瞬間就能奪人命,因此如此透過確實的管制做到真正的預防就相當重要,也是職安署致力所推廣宣導的;很感恩能夠與花蓮慈院合作,無論是宣導、教育訓練還是緊急醫療,都需要醫療團隊的努力和援助。
觀摩會上,花蓮慈院特別安排了水塔清洗作業實地示範,透過視訊方式,實境轉播給與會者,期望透過會議交流,提高預防意識、強化應變措施,避免在局限空間工作時,發生危害。
林欣榮院長表示,「職業安全衛生與疾病相同,預防永遠勝於治療」,感恩職安署長期支持和資源提供,期許花蓮慈院能繼續守護東部民眾,成為照顧生命健康的堅強後盾;也希望透過參與示範會的事業單位間多方交流,讓每個工作場域的勞工都有最安全的作業環境,防止意外發生。
林欣榮院長表示,「職業安全衛生與疾病相同,預防永遠勝於治療」。
職安室主任劉曉諭表示,自己身為職安衛人員,深感任重道遠,將來會持續和團隊共同努力,推動勞工健康服務,還有與職安衛生護理師攜手推動健康促進,為勞工的健康安全把關。
職安室主任劉曉諭表示,自己身為職安衛人員,深感任重道遠,將持續和團隊共同努力,推動勞工健康服務。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