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新聞】米酵菌酸1.5毫克就致命!透析也沒救 木耳、濕粄條易含米酵菌酸 無異味難察覺

yahoo 新聞

新聞日期:2024-03-29

新聞來源:yahoo!新聞

文/健康2.0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衛福部和專家初步定調米酵菌酸的可能性最高。台大急診部醫師李建璋表示,1.5毫克的米酵菌酸就可能致命,30%至100%會在短時間內迅速死亡,而抗生素雖可殺死細菌,卻殺不了毒素,即使透析也沒用。而受污染的濕粄條在烹飪和食用的過程中未觀察到異味、顏色和性質變化,也沒有口感異常,很難察覺。


米酵菌酸比仙人掌細菌毒素更猛爆

李建璋表示,米酵菌酸和仙人掌細菌的腸毒素都是粒線體毒素,粒線體是人體細胞能量的直接來源,粒線體急性損傷會造成猛爆性多器官衰竭,所以臨床上米酵菌酸和仙人掌細菌毒素症候群很難區辨,都有昏迷、肝、腎衰竭、休克、無發燒現象。然而,米酵菌酸比起仙人掌細菌毒更猛爆,所以當傳出死亡、重症的愈來愈多,米酵菌酸的機會就更大。

 

1.5毫克米酵菌酸就可能致命 台日韓都未發生過

李建璋指出,即使是極少量的1.5毫克米酵菌酸也可能致命。過去的爆發事件潛伏期範圍為0.3~16小時,30%~100%會在短時間內導致迅速死亡。這種食物中毒在大陸報告為主,而且都和發酵食物有關,台灣、日本、韓國從來沒有發生過。

 

無異味難察覺 木耳、濕粄條較易遭汙染

報告早期是偏鄉家庭自製發酵玉米粉過程汙染導致,自2018年以來,則是木耳(三起)和濕粄條(五起)為主。困難的是,受污染的濕粄條在烹飪和食用的過程中未觀察到異味、顏色和性質變化,也沒有口感異常,不像一般腐敗的食物入口即知,所以很難提早察覺。另外引起米酵菌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是一種常見的細菌,廣泛分布,可以從土壤、玉米、大豆,以及乾燥和半乾燥的白木耳中被找到。

 

懷疑工廠製造受汙染 建議源頭管制擴大回收

李建璋提醒,目前大陸傳出的報告,都是自家製的發酵穀物產品導致,而工業化生產的穀物發酵產品尚未被發現導致中毒。台灣商家一般而言應該不會自製粄條,如果是工廠製造受汙染,那麼就要源頭管制,擴大回收。

47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