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日期:2020-10-13
新聞來源:Tech Orange科技報橘
工業 4.0 浪潮席捲全球,傳統生產方式也轉變為高度客製化、智慧化的商業模式,透過快速製造少量多樣的產品,以因應快速的市場變化。然而台灣的製造業卻面臨人工短缺、人員流動率高等問題,為了達到工業 4.0 目標,「智慧機器人」成為製造業的新解方。
但隨著機器人進入到工作領域,不像人類能自由調整工作速度、頻率,機器人誤傷工人的事件也隨之發生,製造業主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時,打造安全的工作場域?
機器人躍居製造業生產要角,追求生產效率外更應注重工安問題!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2019 年發布的報告顯示, 2013 年至 2018 年全球新裝設的工業機器人年增率高達 23% ,其中台灣工業機器手臂在 2018 年的出貨量更位居全球第六,顯示機器人已躍居製造業中的要角。
儘管機器人能彌補人力不足,提升生產效率,但隨著自動化的深化也引發層出不窮的工安問題。最受矚目的案例之一,就是德國某知名汽車大廠員工被工廠內的自動化機械人抓起重壓,受到重傷後送醫不治。
為此,近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及各國政府包括台灣勞動部均相繼制定機器人相關的安全性規範,目的是當人員進到機器手臂的工作範圍或是禁制區時,手臂或是機器必須立即停止運作,以保障人員安全。
台灣中小製造業廠區空間有限、機器人工安規範嚴格需求如何解決?
現行機器人安全設備「安全光柵」守備範圍有限,且紅外線對接易不準確。而人工智慧相機不僅不占空間,也能有效擴大守備範圍。圖片來源:凌華科技
除了制定相關安全法規,機器人運作的安全防護設備也相繼發展,現行業界較普遍的防護作法是採用「安全光柵」的設計,透過紅外線的無形保護區域來確保安全,當系統偵查到安全光電中斷,就會觸發警示、停止的命令,此做法適用於碼垛系統、機床、包裝機械、自動倉庫和機器設備的入口保護。
但缺點是,安全光柵的設置所佔用的廠房面積相對較大,在產線部署與使用上均缺乏彈性,此外也常發生遠紅外線對準的準確性問題,讓廠商備受困擾。
另一種做法則是隨著深度學習的軟硬體日趨成熟,許多設備廠商開發出以 AI 演算法搭配影像進行安全監控的 IP camera + AI computer「機器視覺監控設備」組合。這項做法的優勢是體積小,部署容易,然而在應用上仍有其侷限。
首先,最讓製造業者感到困擾的地方是相機與電腦分別獨立,相機會將影像壓縮透過網路傳到電腦,電腦則需進行網路封包解析,當影像經過串流解壓縮後再進行 AI 運算,容易產生較大的延遲,無法即時反應異常。另外整組機器需串連相機、電腦、機器手臂,不僅配線複雜,也占用工廠相當大的網路頻寬,整體的安裝與維護成本較高。
相機、電腦二合一,透過「邊緣運算」解決機器人意外回報延遲問題
與過往相機和電腦分開的機器視覺監控設備相比,All-in-one AI 智慧相機將影像與運算合一,能降低延遲問題。圖片來源:凌華科技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