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日期:2022-09-26
新聞來源:yahoo!新聞
勞部大幅擴增外展移工!民團憂派遣化工作環境差、職災風險高 勞權恐不保
(記者單蔓婷/台北報導)全台派遣式的外展移工有超過2000人,但因不斷更換工作場所,工作條件差,職災風險增加。民團質疑,這種假外展真派遣的勞動模式,滿足雇主利益,卻退讓了勞動權益。
勞動部八月核准「農業移工」名額大幅增加,其中以「派遣式的外展農務工作」增幅比例最高,名額從920人提高到2350人。但移工不斷更換工作場所,工作條件辛苦,職災風險增加。民團質疑這退讓了勞動權益,勞動部應該謹慎。
「外展農務工作」這種由農會或非營利組織擔任雇主,將移工派遣至農場等服務對象處的新型僱用模式,對於移工來說,在勞動權益上可能存在些風險。
早在2013年,勞動部即推動「外籍看護工外展看護服務試辦計畫」,後因適用資格嚴苛、民眾使用習慣無法改變,承辦機構不堪虧損陸續退場,2019年試辦計畫因此終結。
民團擔心,目前這種由合作社、農會、非營利組織承辦的外展務農僱用模式,未來是否進一步放寬為業者都可申請?或這種派遣模式,複製到「外展製造業」上?長期關注移工權益的NGO團體有話說。
「基本上就是農會跟仲介來做這件事(派遣)」,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成員許惟棟分享過去服務經驗與觀察,雖說按規定雇主不是個別農家,而是農會或非營利組織,但實際上大多還是由仲介負責相關流程。
派遣移工模式 工作辛苦職災認定難
這2350名外展農務移工需要不斷更換工作場所、不斷適應新的工作內容和不同的農業機械操作,頻繁更換工作場所和項目,有可能造成職災風險增加。民團擔心,若職災真的發生,移工受僱的農會與移工服務的農家,其中責任歸屬的認定,將加倍困難。
新竹教區移民移工服務中心主任劉曉櫻說,農會在制度上屬於僱主,但實際上是和農場主人簽訂派遣合約,發生職災後,有可能將責任推給農場。「我們上網找了非常多的資料,都沒有找到職災認定相關的配套說明」,農委會對此未有說明,而勞動部也不願介入,形成互相推諉局面。
即便職災權責清楚之後,許惟棟問,「若可以解決職災的風險或職災責任的歸屬,難道我們就應該要同意外展這件事嗎」?
許惟棟說,過去農業移工的逃跑率,相較其他工種更高,工作條件更加辛苦,「勞動部是不是應該先調查一下,為何這些農業移工總是留不住?」如今運作派遣新模式,這些問題是否被改善。
桃園群眾服務協會主任汪英達也認為,除了「被轉來轉去」,對新工作的不確定感可能增加勞動風險,更重要的是,「農家或是農場,這些本來不是安置移工的地方,移工的生活環境如何保障」?
他說,很多農家也許不窮,但地處偏遠、規模較小、設備也較簡單,不像全年持續僱用勞工的工廠,空間和設備相對足夠。他問,作為短期雇主的農家,有多少空間可以提供勞工使用?酷夏時期,倉庫氣溫高,有沒有可能提供空調?目前雖有《外國人生活管理計劃書》指引移工生活規範,看似政府管理,但很多項目採雇主自評,「再加上我們的政府其實沒有規定宿舍要提供冷氣,這真的是一個人性的環境嗎」?
「很多的宿舍,不見得有經過勞政機關檢查」,汪英達認為,要農家蓋一個美輪美奐的宿舍並不現實,但政府至少應該真的「把關」,若沒有完善的調查制度,最後犧牲的只是勞工權益。
TIWA曾反對勞動部用「假外展真派遣」方式惡化移工的勞動處境。翻攝TIWA台灣國際勞工協會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