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EHSTW

【新聞】SDGs是什麼?牽動全球教育新關鍵字,學習不再有標準答案!

新聞日期:2021-09-22

新聞來源:翻轉教育


聯合國高峰會議達成共識,將永續發展目標當成直奔2030年新世界的行動方針。圖片提供/gettyimages


為什麼SDGs將是牽動全球教育的新關鍵字?隨著全球化問題加劇,聯合國提出17項永續發展目標,需要更多跨國、跨領域、跨世代、跨文化的協同合作,而打破框架的實驗教育,可能更有機會回應全球化永續發展的新價值。



2020年讓全球神經緊繃,幾乎每天都出現前所未有、破歷史紀錄的災難及大事。COVID-19(新冠肺炎或武漢肺炎)疫情蔓延,七月中為止五十六萬人死於此病毒。地球發燒,高溫不斷拉警報,六月下旬西伯利亞北極圈飆到攝氏38度,造成森林大火,二氧化碳排放量破18年新高。同樣是六月,中國異常強降雨超過一個月,造成南方27省大淹水和土石流,長江三峽大壩有潰壩之虞。


SDGs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是什麼?

許多人開始警醒,人類發展不能再犧牲環境,人類需要以永續為中心的成長。永續目標是什麼?聯合國2015年在193個會員國的共識下,提出17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主張經濟成長、社會進步、環境保護三大面向,應該互利共贏,而非永恆對抗,做為2030年前世界各國奔向永續新世界的行動方針。


第四個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是「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終身享有學習機會」,掀起全世界的教育改革。譬如台灣的一○八課綱以自發、互動、共好為目標,就是顛覆過去以發展和成長為主的典範,期待透過教育,創造一個永續未來。


SDGs 與新課綱的關係?

當年參與新課綱課發會的行政院數位政委唐鳳就曾表示,因為沒有人能精準預測十年後的社會,或學科領域會變成什麼樣子,所以新課綱特別把教育改成以學習為出發點,「將過去固定、軌道式、競爭力導向的教育,變成自發、互動、共好,期望學生具備核心素養,在任何時候都能學習。」唐鳳詮釋新課綱是從「剛性課綱」改為「柔性課綱」,意即「不會再有標準答案了,學生不能再倚賴老師、老師也不能再倚賴教育部。」


規範課程的課綱仍有專業科目和課程時數的框架,但現在全球化的問題都需要跨國境、跨領域、跨世代、跨文化合作。體制內教育要回應這樣的新典範其實綁手綁腳,台灣的實驗教育卻是可能打破科目、時數、評量標準、師資等傳統框架,或許更有機會回應全球化永續發展的新價值。


譬如,積極透過實驗教育改變公立體系教育的誠致教育基金會,自2017年開始以公辦民營方式,承辦台灣的偏鄉小校,發展出KIST學校系統,並以SDGs融入各種學習活動,期望建構學生的品格和自學力,讓孩子無論家庭出身,都能有公平發展的機會。誠致董事長方新舟說:「創立KIST有更大的使命,是提供優質教育給全台灣的每一個孩子,讓我們的孩子能跟國際接軌。」


教育部也鼓勵大學走出象牙塔,補助大學實踐社會責任(USR)計畫,USR的第二期計畫,就把接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列為計畫審查要件,引導大學與世界接軌、增進國際能見度,共計核定97所大專校院共217件計畫。多所大學的所有課程都將對準SDGs,做好國際認證。

面對這樣全新的思維和行動,教育必須拋開過去「學習為考試,好好讀書,長大拚經濟就好」的典範。教育該怎麼做?實驗教育又有什麼機會?


SDGs 小辭典

SDGs是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的縮寫,於2015年由聯合國193個會員國宣示,以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做為至2030 年跨國合作的指導原則。這17個永續發展目標包括:消除貧窮、消除飢餓、健康與福祉、優質教育、性別平等、乾淨水和衛生、可負擔能源、就業與經濟成長、工業與創新及基礎建設、減少不平等、永續城鄉、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氣候行動、海洋生態、陸域生態、和平正義與制度、全球夥伴關係。


22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