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PS泛科學

【文章】我們與毒化災的距離:談毒化災的覺察與應變


新聞日期:2019-12-07

新聞來源:PS泛科學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食衣住行都離不開化學工業的產物。從隨手可得的塑膠餐具、防水防風的戶外衣物,到頭昏腦熱時一把吞下的成藥,便利的現代生活讓我們已經無法離開化學工業的產品。但是,這樣的生活也並非全無風險,化學物質未經妥善處理造成的毒化災事件,就曾經造成人類歷史上極大的災害。

1984 年 12 月 3 日凌晨,印度博帕爾市的農藥工廠發生大量「異氰酸甲酯」洩漏的災難,引發了嚴重的後果。

此一災難造成 2.5 萬人直接致死, 55 萬人間接致死,另外有 20 萬人永久傷殘。當地居民的罹癌率與兒童夭折率至今仍然比印度其他城市來得高。印度博帕爾災難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工業化學意外,影響的後果也相當深遠。

更近期的類似案例發生在 2015 年 8 月 12 日於中國天津,儲存有約 40 種危險化學品的倉庫發生爆炸,據官方統計共有 165 人罹難、 8 人失蹤、 798 人受傷, 16 所學校受損,為中國消防人員死傷最多且後果最慘重的化學危險品事故。

在臺灣其實也不乏一些化學相關工業,過去發生過一些和化學物質有關的意外事件,例如槽車翻覆、工廠失火等等,但幸好發生過的事故都屬小型,且應變處置得宜,未曾發生真正的大型災難。但居安思危,你是否曾經思考過,萬一有相關的事件發生了,該怎麼應變自保呢?

毒化災:和毒性化學物質有關的火災、爆炸、洩漏

環保署依「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管理法」列管的化學物質,現在有 340 種,這些物質運作發生火災、爆炸及洩漏意外事故,就稱為「毒化災」。

而又是哪裡發生毒化災的風險會比較高呢?

只要是製造儲存、使用到上述列管化學物質的場所皆有可能,風險還要視化學物質的種類、數量、劑量而定。

舉例來說,過往中國石油化學廠及李長榮化工廠就發生過「環己烷」外洩,而引發火災的事故;而 2017 年雲林麥寮大連化工也曾發生「醋酸乙烯酯」外洩意外;但幸好均未造成嚴重的後果。

小知識:「毒化災」與「化學災害」屬於不同的範疇與主管機關。

「毒化災」專指牽涉到「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管理法」列管的化學物質的事故,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依法為毒性化學物質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

而「化學災害」則主要由各地防救災機關處理,環保署設立的「環境事故諮詢中心」與現場的技術小組協助提供處理建議及支援。

詳見:

臺灣人口密集,許多人的活動範圍可能離石化廠、小型工廠只有幾步之遙,視線往上抬就可見石化廠的大煙囪。

除了石化廠周圍處於高風險區外,農藥合成及電鍍工廠,甚至於大學校院的實驗室,都是有可能是列管毒化物的運作場所。

現今的法規對於毒化物有相當嚴格的控管,需於運作前申報資料取得核可,包裝容器及運作場所也會有規定的標示事項;另外,毒化物的運作及其釋放量也應製作紀錄、定期申報。經過這樣層層的控管,方能儘可能的將發生事故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各地的石化廠是較容易發生毒化災的地點,需特別注意風險管理。圖片來源:Pixbay

另外,對於風險較高的場所,環保署也進行了整理列管,相關細節請詳見「列管污染源資料查詢系統」。

在進階查詢區勾選「毒性化學物質」,並輸入想瞭解的區域,就能取得有使用列管毒物的工廠的相關資訊。

當有任何事故如火災、洩漏或爆炸不幸發生時,也可藉此瞭解可能接觸的化學物質種類。

在環保署的網站可以查詢住家附近是否有使用列管毒物的工廠。圖片來源:環保署網站截圖。

真的發生了該怎麼辦?注意災防警告、即時通報

毒化事故的發生通常不會無聲無息,我們可藉由「望、聞、聽」來察覺事故的發生:當看見低層的天空出現橘色、綠色或紅色雲霧,或有大批動物死亡或植物枯萎的現象;聞到非預期的味道,像是刺鼻味、大蒜味、濃郁的花果香,甚至出現噁心、呼吸困難的狀況;聽到瞬間的爆炸聲伴隨刺鼻的氣體,這些都是疑似相關事故正在發生的線索。

另外,臺灣已經啟用了災防告警系統 (Public Warning System, PWS),這套系統當然不只用於地震,只要區域有可能發生或已發生災害區域,主管機關就可以透過基地臺,以廣播方式將訊息傳送給區域內 4G 用戶的手機,讓大家儘早離災、避災。

另外,任何毒化物事故都會啟動相關的災害應變機制,若災害事故現場有相關危害性化學物質運作,消防救災單位也會通報環保署的「環境事故專業諮詢中心」,提供專業諮詢與技術協助。

相關延伸閱讀:

環保局人員前往大連化工稽查確認洩漏源頭。圖片來源:環保署化學局提供

2017 年雲林麥寮大連化工曾發生「醋酸乙烯酯」外洩意外,於大排設置攔油索,阻止污染外流。圖片來源:環保署化學局提供

面對毒化災:即時通報與減少暴露!

毒化災害的形式多元,也容易伴隨火災或爆炸,一旦毒化災害發生,我們應掌握「即時通報」和「減少暴露」等要點。通報方式分為兩類:

  1. 事故現場附近有發生煙霧、火災的狀況→聯絡「119」。

  2. 沒有發生火災,出現疑似化學物質洩漏,如有奇怪的鐵桶、容器、空氣中有刺激味道、可疑的粉末、液體→聯絡「環保局陳情專線」(0800-066-666)。

進行事故通報時,儘量清楚說明人、事、時、地、物,以便權責單位做狀況控制。

「減少暴露」則採取跟燒燙傷急救口訣相似的「衝、脫、泡、蓋、送」五個步驟,來自我保護:

  1. 「衝」:此「衝」非彼「沖」,指的是趕快衝離毒化災現場的意思,以濕布掩住口鼻,以雨衣、陽傘、外套等遮蔽身體。

  2. 「脫」:到達安全區域後脫去外衣、遮蔽物,並將外衣以塑膠袋密封,減少接觸毒性化學物質的時間,以降低風險。

  3. 「泡」:懷疑皮膚沾染到毒性化學物質時,可以先用市售漂白水稀釋10倍後浸泡10分鐘,再以鹼性肥皂或清水洗淨,進行簡易的除污消毒。

  4. 「蓋」:蓋上乾淨衣物。

  5. 「送」:立即送醫或就醫。

此外,聽從救災人員指示,採取疏散或居家掩蔽的措施,如果是離家疏散,則離開前必須先關緊門窗,熄滅火源;如果是居家掩護,則將關閉門窗,冷氣改為室內循環,若不放心也可用膠布將門窗縫隙封上。

目前在毒化災現場 90% 的中毒事件都是吸入引起的,化學物質進入肺泡後,有的化學物質可溶於血液中,進而導致頭昏、噁心和呼吸困難,嚴重會有肺水腫的狀況;有的則會由咽喉進入腸胃系統。

如果及時離開毒化災害的現場,身體沒有不舒服,還需要送醫檢查嗎?其實只要你曾暴露在毒化物中,建議都就醫檢查,因為毒化物視毒性、暴露量和延遲性,對身體會有不同的危害。

在臺灣,過去並不曾面臨過大型的毒化災難,也希望未來不會有憾事發生。

平時保持警覺,留意相關災害的線索,災害發生後即時通報,督促相關單位遵循法規正確的處理毒化物,牢記降低風險的守則,就是讓我們未來免於毒化災的最好辦法。

參考資料

*文章內容感謝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環境事故諮詢中心接受訪問,並提供相關資料及照片。

28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