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天下雜誌553期 作者:王曉玟 2014-08-05
(圖片來源:廖祐瑲)
製程安全管理人人有,但往往要等到政府開罰、人員傷亡,才願意正視安全議題。杜邦以血淚換來「安全重於利潤」的經營思惟,分享完整的工安風險管理架構,與理性、科學的意外事故調查原則。
每一條人命,都是付不起的代價。
以研磨火藥起家、有二一二年歷史的杜邦,公司四個核心理念中,安全排第一。去年,杜邦拿下美國工安界的桂冠──坎貝爾獎(Robert W. Campbell Award)。
「領導人的承諾投入最重要。杜邦全球CEO對華爾街、員工談話時,先談安全議題,才談盈餘,」台灣杜邦總裁暨董事長陳錫安說。 不像其他公司,把工安當作不賺錢的投資,消極符合政府法規要求,免得被停工、罰款,杜邦積極發展製程安全管理系統,落實人員教育訓練,把工安變成一門好生意。 血淚換教訓 工安變生意
現在,中國許多石化大廠,還付錢請杜邦幫他們上工安課程。
杜邦的工安史,是一則血淚史。
四年前,杜邦在美國西維吉尼亞州的工廠發生光氣洩漏,一名員工送醫後隔天死亡。
意外事故調查了半年後,結論是:每月應該更換的軟管,因為監測軟體被修改,拖了七個月才換。為了節省成本,容易被光氣腐蝕的塑膠軟管,並沒有換成較貴、但較耐腐蝕的金屬合金軟管。機械安全、警報管理、作業程序、警急應變,四個環節都出了問題。
杜邦下決心改進,不僅揚棄「利潤重於安全」的經營思惟,也公開將自己的痛,勇敢與業界和社會大眾分享。動畫短片、近五十頁的專家學者意見、一七三頁的調查報告,全都放上網路,教育其他重工業者。
「做工安,必須要有全面的架構,每一環都必須做好,」杜邦東亞區產品安全暨法務經理鄭允豪說。
杜邦的製程安全與風險管理,就像一個法輪,有十四個要件。
「台灣比較偏重製程危害分析,但製程危害分析,無法涵蓋製程安全管理,」鄭允豪指出,台灣政府雖有「勞動檢查法」、「危險性工作場所審查暨檢查辦法」,可以依刑法、民法,對發生職業災害的雇主或事業單位判處刑責,但仍應該有更全面與製程安全管理接軌的法令、管理辦法。
意外處理三步驟
一旦發生像高雄氣爆這樣的意外,杜邦有三步驟。
第一,降低員工與社區的傷害。二○○五年,卡崔娜颶風重創美國紐奧良,杜邦有九個廠浸在水中。杜邦啟動全球應變機制,兩天內,讓杜邦員工有熟食果腹、帳篷與組合屋安身。
第二,清理事故現場。先邀請各界專家討論,發展清理現場計劃,再分工進行,並注意工廠污染物不得流出,對環境造成二度傷害。
第三,啟動意外事件調查。這階段,最重要的是用科學的態度與邏輯,用「失誤樹分析」的方法(fault tree analysis),找出根本原因(root causes)。媒體報導、民意走向,都不應該是調查小組的考量因素。
「一定要理性、科學、冷靜,不要操之過急,直接跳到結論。根本原因一定有許多問題。例如,承載量過高、設計不良、人為疏失等,同時發生才會釀成大禍,」鄭允豪說,只有找到根本原因,才能真正降低未來風險。
工安,必須內化成公司文化,才能發揮作用。
「每個公司都有製程安全管理啊,但真正做出來就是不一樣,」陳錫安說,杜邦管理十分細緻,細部修改管理的檢查清單上,第一線員工不僅打勾勾,每一個勾勾後還會填寫說明,「為什麼換這個螺絲?預期效益為何?」
因為,對杜邦來說,製程安全是良心事業。一旦建立了操作的紀律,不僅可以提升產品品質、運作效率、成本管控,更可以讓員工平平安安回家。
這,是每一個雇主責無旁貸的責任。